中新网昆明7月19日电 题:云南画家张长利:用水彩讲述中外民间故事
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中国乡村的市集、孟加拉国街头的人力车、缅甸的水上人家……19日,“大地速写——张长利水彩户外札记”在昆明开展,一幅幅创作自真实场景和人物的水彩画吸引不少美术爱好者参观。云南画家张长利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手中画笔,为人们讲述着中外各国普通百姓的故事。
1956年,张长利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通车于1910年的滇越铁路在此穿城而过。他从小便跟随父辈在铁路沿线的站点生活。
他坦言,这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的铁路对他的人生有着深远影响,“我七八岁就对火车的结构非常了解,小时候也喜欢用木炭在地上画火车”。由此,他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
1980年,张长利从云南艺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后进入铁路部门工作。工作之余,他创作出一批以滇越铁路为题材的木刻作品,描绘了铁路职工的默默奉献和边疆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生产生活的变化。后来,因材料和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他开始研究创作水彩画,作品依然保留了严谨扎实的作风和写实风格。
“尤其要提及的是他的刻苦勤奋,能以超人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几乎每日都在画,出门必带上绘画工具。其用心之专、用功之勤,让人感佩不已。”集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魏启聪曾这样评价张长利。
1997年,张长利从铁路部门提前退休,开始专心创作,他的脚步从此遍布中国各地。“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所以我不一定要画名山大川,乡村、田野都可以是我的写生场地。”张长利说。
此后,他又将目光转向南亚、东南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国家都留下了他写生时的身影,“想把这些国家一些原生态的场景留在作品中”。
走进展厅,张长利的水彩作品引领观者穿梭于各个国家的不同场景。有田间劳作的质朴农人,集市喧嚣的烟火人间,静谧村庄的岁月静好,还有水上人家的悠然日常。
他的作品色彩丰富,具有很强的自然气息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丰收、休闲等场景,鲜活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他的细致观察与表达之下变得意趣无穷,每一幅作品都向参观者叙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张长利的作品既有艺术性也有生动性,更有生活的内涵。”已是耄耋之年的资深版画艺术家史一在现场观展时说。
近年来,张长利佳作频出,多次参加国际水彩画展,作品受到国内外关注和一致好评。他介绍,近期,有马来西亚的美术机构邀请他赴当地创作并进行展出。
“这是一件好事,可以让马来西亚的美术爱好者了解,有一位来自郑和故乡云南的画家在创作关于马来西亚的作品。”张长利笑着说,“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尽一份力。”(完)
liangjianzhang:woshizaixiechengchuangbanleliuqiniandeshihou,fangxialerichanggongzuoqunianboshile。2007nian,woyanjiudefangxiangshichuangxin,zhubuguanchadaogegeguojiadejingzhengliqishigenrenkouyouhendadeguanxi,dengribenderenkouchuxianwentihoufaxian,zhongguonageshihouhaizaishixingyihaizhengce,wojiaodefeichangyumen,jiaodezijifeichangyouzeren,rangdajiazhidaoqishirenshaoyeyouhenduobuhaodedifang,wojiukaishixiewenzhang、xieshuhuxu。梁(liang)建(jian)章(zhang):(:)我(wo)是(shi)在(zai)携(xie)程(cheng)创(chuang)办(ban)了(le)六(liu)七(qi)年(nian)的(de)时(shi)候(hou),(,)放(fang)下(xia)了(le)日(ri)常(chang)工(gong)作(zuo)去(qu)念(nian)博(bo)士(shi)了(le)。(。)2(2)007(7)年(nian),(,)我(wo)研(yan)究(jiu)的(de)方(fang)向(xiang)是(shi)创(chuang)新(xin),(,)逐(zhu)步(bu)观(guan)察(cha)到(dao)各(ge)个(ge)国(guo)家(jia)的(de)竞(jing)争(zheng)力(li)其(qi)实(shi)跟(gen)人(ren)口(kou)有(you)很(hen)大(da)的(de)关(guan)系(xi),(,)等(deng)日(ri)本(ben)的(de)人(ren)口(kou)出(chu)现(xian)问(wen)题(ti)后(hou)发(fa)现(xian),(,)中(zhong)国(guo)那(na)个(ge)时(shi)候(hou)还(hai)在(zai)实(shi)行(xing)一(yi)孩(hai)政(zheng)策(ce),(,)我(wo)觉(jiao)得(de)非(fei)常(chang)郁(yu)闷(men),(,)觉(jiao)得(de)自(zi)己(ji)非(fei)常(chang)有(you)责(ze)任(ren),(,)让(rang)大(da)家(jia)知(zhi)道(dao)其(qi)实(shi)人(ren)少(shao)也(ye)有(you)很(hen)多(duo)不(bu)好(hao)的(de)地(di)方(fang),(,)我(wo)就(jiu)开(kai)始(shi)写(xie)文(wen)章(zhang)、(、)写(xie)书(shu)呼(hu)吁(xu)。(。)
副乡长贪8万外逃5年 曾跳江自杀未果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4月访华后公开表示,欧洲必须坚持战略自主,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并在台湾问题上避免卷入中美之间的对抗。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近日提到,马来西亚愿和中国友好相处,但“美国到处和人讲:请对抗中国,请施压中国,制裁中国”。这些言论不同程度反映了欧洲和亚太国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态度,美国对此心知肚明。美国国安会“印太战略”主管米拉·拉普-胡珀近期就承认,美国寻求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是“管理同盟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美国希望给盟友和其他亲密伙伴一些“喘息空间”,以便让这些国家能够同中国进行建设性的接触。